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物价局《云南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05:21:39  浏览:97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物价局《云南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物价局《云南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国办发〔1998〕18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决定实施意见
的通知》(云政发〔1998〕131号),省物价局制定了《云南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办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物价局 一九九八年八月三十一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国办发〔1998〕18号)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决定实施意见的通
知》(云政发〔1998〕131号)精神,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以下实施办法:
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则:
一是有利于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防止市场粮价暴跌,以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二是保持城镇居民基本口粮销售价格的相对稳定,防止市场粮价暴涨,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三是正确处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财政的承受能力。
(二)主要内容:
1.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粮食企业按市场价格经营粮食。
2.当市场粮价过度波动时,政府主要通过吞吐储备粮,确定粮食收购保护价和作为调控目标的销售限价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粮食供求,促使粮价水平在合理区间内运行,保持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具体办法是:由政府确定一定时期的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保护价和作为调控目标的销售
限价;当市场粮价下跌至接近或低于收购保护价时,政府及时收购储备粮,必要时政府支持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按保护价及时入市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促进市场粮价回升到合理水平;当市场粮价涨至接近或高出作为调控目标的销售限价时,政府及时入市抛售储备粮,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市
场粮价回落到合理水平。
3.省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和作为调控目标的销售限价的作价原则,制定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保护价和作为调控目标的销售限价的政府指导价;地、州、市政府(行署)根据省政府制定的作价原则和指导价,制定收购保护价和销售限价的具体价格,并报省价格主
管部门备案。各地要主动做好毗邻地区的价格水平的衔接工作,必要时由省价格主管部门进行平衡衔接,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二、粮食收购保护价和作为调控目标的销售限价的确定
(一)粮食收购保护价,按照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一般以3-5年社会平均成本),并使农民可以得到略低于正常年景的适当收益,同时兼顾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确定。
(二)作为调控目标的粮食销售限价,按照兼顾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以及保持粮食销售价格特别是居民口粮销售价格相对稳定的原则确定。
(三)全省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保护价和销售限价的基准价及浮动幅度,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各地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保护价和销售限价的具体价格,由各地、州、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本条第(一)、(二)款规定的作价原则,结合当地
实际,在省政府批准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范围内制定,报当地政府(行署)批准,并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四)当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当市场粮价高于保护价时,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应当按照市场粮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
三、储备粮购销价格的确定
(一)储备粮的收购价格,在正常情况下参照市场粮价确定,当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参照保护价确定。具体价格水平按照粮食事权由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经同级政府(行署)批准后执行。
(二)储备粮的正常轮库价格,按照粮食事权,由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经同级政府(行署)批准后执行,并报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三)储备粮的动销价格,按照粮食事权由同级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平抑市场粮价的客观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政府(行署)批准后执行,并报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四、定购粮食价格的确定
(一)定购粮收购价格按以下原则确定:当市场粮价高于收购保护价时,定购价参照市场粮价制定;当市场粮价低于收购保护价时,定购价按不低于收购保护价制定。在一个时期内,定购粮收购价格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
(二)全省主要粮食品种定购粮的收购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各地主要粮食品种定购粮收购价格,由各地、州、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作价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在省政府批准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范
围内制定,报当地政府(行署)批准,并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三)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按照当地政府(行署)批准的定购粮收购价格收购定购粮。
五、严格执行粮食顺价销售的政策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出售的原粮及其加工的成品粮,必须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顺价销售,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何单位和个人低价或变相低价亏本销售。粮食顺价销售的价格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原粮购进价(按定购价、保护价、外购粮价加权平均计算)为基础,加上当期合理费用和利润
确定,但不得以每批粮食购进价格为基础单独作价。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外的其它已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加工、批发、零售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所经营的粮食,只要它的粮食是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或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购入的,其销售价格可由企业自主确定、自负盈亏,各级政府不制定统一挂牌销售价格。
六、继续贯彻落实粮食优质优价政策
对于小麦、玉米、籼稻、粳稻中的优质品种和其它粮食购销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即由粮食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优质优价的原则合理确定购销价格,以促进我省粮食种植结构的优化。我省优质品种目录和实施优质优价政策的原则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粮食主管部门另行制
定。
七、粮食价格调节体系的运作规则
(一)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确定的粮食收购保护价、定购价、作为调控目标的粮食销售限价和储备粮购销轮库等价格政策;各级物价、粮食、财政、计划、农业、农发行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在粮食价格运行中,及时把握市场动态
,适时确定储备粮入市调节粮食价格的时机、吞吐数量,通过及时有效地操作实施,使粮食价格调节体系的运作高效有序,不断增强政府对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粮食成本调查和市场价格监测体系。有代表性地选择粮食成本调查点和粮食价格监测点。粮食收购价格主要监测各主产地的实际收购价格水平。粮食零售价格主要监测各地、州、市、县政府(行署)所在地城市的实际零售价格水平。各粮食批发市场
要定期向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报送实际批发成交价格。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定期向同级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报送当地市场粮食价格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在收购季节、重大节日或市场粮价变动剧烈等特殊时期要增加报送次数。
(三)为防止粮食批发企业在粮食少时囤积居奇或在粮食多时过度抛售,造成市场粮价剧烈波动,必要时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经同级政府(行署)批准,可以对粮食批发企业规定丰年最低库存规模和歉年最高库存规模。
八、本实施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行,由省物价局负责解释。



1998年9月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汕尾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汕尾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汕府办[2008]5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汕尾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劳动保障局反映。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00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汕尾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减轻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由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实行全市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政府补助与参保人缴费相结合,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第三条 居民医保只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以下简称统筹基金),不设个人医疗账户。
  第四条 统筹基金以各县(市、区)政府(含红海湾开发区、华侨管理区,下同)为统筹单位,实行独立核算、收缴、管理和支付。
  统筹基金出现收不抵支时,由各县(市、区)政府统筹解决。
  第五条 参保对象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以外的本市城镇户籍居民。包括未满18周岁的城镇居民和18周岁以上未享受公费医疗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学生,18周岁以上城镇非从业居民,征地后转为城镇户籍的被征地农民等。
  居民医保以家庭或学校为参保缴费单位。申请参保的,家庭内和同一户口簿内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必须全员参保。
  第六条 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是参保人因患病、意外事故以及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生育或终止妊娠住院所发生的部分基本医疗费用和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
  第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居民医保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
  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统筹基金的征收、核算、待遇支付和管理工作,负责办理辖区内城镇居民参保登记造册、建立征收台帐、管理参保人资料和业务咨询等工作。乡镇(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管理(事务)所(以下简称“劳动保障所”)协助办理具体参保登记等业务。

  第二章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八条 统筹基金的来源
  (一)参保人缴交的医疗保险费;
  (二)省、市、县级财政补助的医疗保险资金;
  (三)基金的利息收入;
  (四)其它收入。
  第九条 医疗保险费由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两部分组成。
  (一)参保个人缴费标准为:本市城镇户籍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的居民和18周岁以上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学生,每人年缴纳60元(每月5元);其他城镇居民每人年缴纳120元(每月10元)。
  年龄界定以参保当年6月30日的计算值为准。
  (二)各级政府建立财政对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支持机制,在中央、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市各级财政对参保缴费给予补助。具体标准由市政府研究确定。
  第十条 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的标准,对单位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参加居民医保给予补助。
  第十一条 医疗保险费不得减免。统筹基金及其利息收入按国家规定免征税、费。
  第十二条 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应于每年1月至6月底办理下一社保年度的参保或续保手续,大中专及技工学校新入学学生,每年9月办理参保手续。
  居民医保以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一个社保年度。
  第十三条 办理参保手续须提供以下资料:
  1、城镇居民户口簿及复印件;
  2、身份证(二代)原件及复印件;
  3、符合身份证(二代)标准的彩照;
  4、年满18周岁以上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参保人,须提供所在学校开具的学籍证明;城镇“低保对象”、重度残疾等人员须持民政、残联等部门发放的有效证件(原件和复印件)。
  第十四条 医疗保险费按规定标准逐年缴纳。参保人应在每年6月30日前一次性缴纳下一社保年度的医疗保险费,大中专及技工学校新生于9月份缴纳本社保年度医疗保险费。居民医保启动当年,参保人应一次性缴纳本社保年度剩余月份的医疗保险费。
  2009年12月31日前不限定参保登记时间段,首次参保人员办理参保手续时应一次性缴纳本社保年度剩余月份的医疗保险费,自缴费次月1日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参保人办理参保登记后,凭医疗保险缴费通知书,到社保经办机构指定的国有商业银行或农信社网点缴费。
  首次办理参保登记并缴费的,由社保经办机构发给《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手册》,作为参保人办理续保、就医、结算医疗费用等的专用凭证。
  第十五条 新生婴儿、合法收养子女入户、户口迁人、退伍复员、大中专毕业以及转保等情况的,须在三个月内办理参保并缴纳本社保年度剩余月份的医疗保险费。
  军队退役人员的服役时间视为连续缴费时间。
  参保人因故中途终止参保的,已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不予退回。
  第十六条 统筹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各级财政部门应设立统筹基金财政专户,社保经办机构设立收入户和支出户。
  第十七条 社保经办机构应及时将征收的医疗保险费划入同级财政专户,同时编制划解清单,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征收票据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专用收据》。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应承担的居民医保补助资金,纳入当年度财政预算,由财政部门按规定标准划入财政专户。
  居民医保启动时,县(市、区)财政应向基金支出户预先划人周转资金,确保居民医保待遇的支付。
  第十九条 城镇“低保对象”、低收人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员、重度残疾人员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部门负责划转。所需资金由当地城乡基本医疗救助金解决50%,省级财政补助25%,县(市、区)财政补助25%。
  民政和残联部门应于每年5月底前分别将城镇“低保对象”、低收人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员、重度残疾人员名单提供给社保经办机构,社保经办机构按实际登记参保人数进行汇总造册后报同级财政部门。

  第三章 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 参保人自参保缴费次月起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医保待遇。
  第二十一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范围,参照省统一规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国家和省的其他有关规定等执行。
  第二十二条 参保人每次住院需自付起付标准,具体为:一级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元,二级医院300元,三级医院400元。
  第二十三条 参保人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上的,统筹基金按比例支付,一个社保年度内统筹基金累计支付设置最高限额。
  (一)统筹基金支付比例:连续缴费时间不满2年的,支付比例为一级医院55%、二级医院50%、三级医院40%;连续缴费时间满2年以上的,支付比例为一级医院60%、二级医院55%、三级医院45%。
  (二)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连续缴费不满2年的为3万元,连续缴费满2年以上的为4.5万元。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以外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参保人住院时间跨社保年度的,按入院日期的社保年度支付待遇。
  第二十四条 参保人没有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续保时间内续保缴费的,视为新参保,按新参保的有关规定享受居民医保待遇。其历史缴费年限不计入连续缴费时间。
  第二十五条 为了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能力,减轻参保人的负担,应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由社保经办机构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下列情况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一)未经社保经办机构登记到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
  (二)个人故意所导致的医疗费用,如自杀、自伤(精神病除外)等;
  (三)违法违规行为所导致的伤病,如吸毒、斗殴等;
  (四)交通事故、意外事故、医疗事故等明确由第三方支付的医疗费用;
  (五)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就医的;
  (六)明确由工伤保险支付的医疗费用。
  第二十七条 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城镇居民,不能同时参加居民医保。参保人中途因特殊情况需转换医疗保险险种的,享受转换后险种的医疗保险待遇。

  第四章医疗保险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参保人需住院的,凭本人医疗保险手册、身份证或户口簿和诊断证明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住院登记手续。
  生育或终止妊娠住院的,并提供《计划生育服务证》。
  第二十九条 参保人住院费用结算(报销)办法。
  (一)参保人在实行电脑联网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出院时凭住院登记进行结算,其中:个人支付部分由参保人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统筹基金支付部分由社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按协议结算。
  (二)参保人在未实行电脑联网的指定医疗机构住院的,出院时自行垫付医疗费用。出院后应在60日内,持疾病诊断证明书、原始有效医疗费用发票、医疗费用明细清单、银行帐号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到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费用报销手续。
  第三十条 居民医保的定点医疗机构、急诊、市外转诊及异地就医等管理办法,参照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统筹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按照国家财政部、劳动保障部颁布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及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医疗保险监督
  第三十二条 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依法对统筹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
  第三十三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统筹基金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对统筹基金管理使用实施监督。
  第三十五条 社保经办机构必须维护基金安全使用,如有贪污或协同冒领、套取基金等行为的,责令限期纠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遵守居民医保的有关规定,遵守诊疗常规,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法收费”的原则。定点医疗机构违反规定的,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参保人必须自觉遵守居民医保有关规定,不得弄虚作假、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违者追回所涉及的金额,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 条参保人个人缴费、财政补助和统筹基金起付线、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等标准,可根据本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医疗消费水平和基金运行情况,由市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提出调整方案,经省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调整。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汕尾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8年6月1日起实施。




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厦门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厦门市财政局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


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厦门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厦财企〔2004〕51号


各区财政局、环保分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和规范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在促进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中的作用,根据《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7号)的规定,结合我市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和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联合制定了《厦门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厦门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厦门市财政局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

二○○四年三月二十一日



厦门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环境保护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法规,结合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遵循下列原则:

(一)鼓励自觉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鼓励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三)鼓励资源回收和重复利用。

(四)鼓励开展防污、治污技术研发与创新。

(五)坚持保障重点、量入为出、专款专用。

(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第三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包括全市排污费收入和各种环保罚没收入。

第四条市财政部门负责本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第五条市环保部门根据本市环境保护政策、污染防治规划,提出每年本市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商市财政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向社会发布并受理资金申请,会同财政部门管理本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第六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何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第二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第七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下列项目:

(一)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项目。包括技术和工艺符合环境保护及其他清洁生产要求的重点行业污染治理、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为改善环境质量而建设的并、转、迁项目和国际履约项目(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名录由市环保部门发布)。

(二)流域性、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主要用于本市各水源地保护范围内的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项目;参与九龙江流域及流域经过地区污染综合整治项目。

(三)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主要用于: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应用项目;经国家或有关机构认定或审定的污染防治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项目;有机食品、IS01400认证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项目。

(四)重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项目的前期研究评价及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五)国务院规定和省、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国有企业易地改造项目除外)的“三同时”项目以及与环境保护无关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补助和专项贷款贴息两种方式。项目实施单位可根据需要申请其中的一种。

第九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和专项贷款贴息标准:

(一)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该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总投资额的30%,且单个项目补助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接受市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综合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可不受此限。

(二)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可以申请专项贷款贴息,贴息额按实际发生的贷款利息贴补,贴补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年,贴息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第十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对象为在本市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并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章守法、依法缴纳排污费。

(二)项目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属本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扶持重点范围。

(三)具备组织实施所申报项目的经济能力,污染源治理项目的自筹资金占总投资额70%以上(全额补助项目除外)。

第十一条市环保、财政部门应于每年4月1日前公布本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下一年度申请指南,明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申报、使用、管理及程序要求。

第十二条拟申请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企业(单位)应根据年度资金申请指南的要求,于每年7月1日前向市环保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申请,并按照以下程序及要求进行申报:

(一)申请的程序:申请应以项目的形式向所在地的环保分局提交项目资金补助申请材料,由各区环保部门对申请单位基本条件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环保局;重点项目、跨区的项目和对全市有示范意义的项目可直接向市环保部门申报。

(二)申请时必须提交的材料:申请的材料分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正文为申请经费的正式文件,附件为每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或验收合格报告。

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目的、技术路线、投资概算、治理单位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申请补助金额及使用方向、项目实施的时间计划、保障措施、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

申请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贴息的,还应当提供经办银行出具的专项贷款合同和利息结算清单等资料。

验收报告应由市环保部门出具或认定的项目合格证明。

第十三条市环保部门对项目申报条件、材料完整性、真实性,以及项目工艺合理性、污染物处理量、去除率、排放浓度等内容进行初审;初审后,会同市财政部门对申请的项目进行会审、筛选,初步确定扶持项目及额度,并由市环保部门予以公示,公示后无异议的,正式确定为环保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列入年度预算安排;补助或贴息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还须由市环保、财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市环保部门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项目评审专家库的组建办法和项目评审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符合本市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属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急需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项目按环境效益大小和紧急程度确定扶持顺序。具体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按下列顺序扶持:

(一)按项目进度确定的扶持顺序:已完成环保验收的项目、在建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

(二)按项目类型确定的扶持顺序:污染物资源化项目、污染物无害化项目、污染物减量化项目。

第十五条每年8月1日前,市环保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的要求,结合环保工作的重点和本年度排污收费预算总额编制下年度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预算。

每年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出预算中须预留10%作为应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的突发事件的应急费用,并在当年使用不留结余。

第十六条市环保、市财政部门按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按以下规定拨付:

(一)属于竣工项目、项目前期的补助资金,在完成竣工和前期工作验收、审计后,一次拨付。

(二)其他项目的补助资金,在项目开工实施后,先拨付60%的补助资金,剩下的40%待该项目竣工验收后核实拨付。

第十七条项目实施企业(单位)收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后应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按计划组织项目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全额拨款项目应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规定,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

第十九条项目完工后的三个月内,项目实施企业(单位)应向市环保局申请项目验收,委托有资质的审计中介机构对项目的实际投资进行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报告是验收必备要件之一,验收合格的,在收到验收合格报告后10个工作日内拨付余款。

未经审计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拨付项目补助余款。经审计若所补助金额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30%,超过部分不再拨款。

第三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及其他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于违规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依照有关法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追回违规使用的资金、停拨尚未拨付的余款,取消该项目实施单位以后三年内申请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资格。

第二十一条项目完成后,环保部门要检查治理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其他执行情况,并组织项目验收。

未通过验收(或超过计划一年未申请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又整治无效的项目,视情况予以通报,并责令交回扶持资金的本金及利息,拒不缴交的,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取消该项目实施单位以后三年内申请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资格。

第四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和市环保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环境保护局2000年6月23日发布的《厦门市污染源治理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