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诈骗罪浅析/夏寒梅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06:12:35  浏览:813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
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最新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50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这点大家需要注意一下,过去是20万元。不过,目前我们省还没有针对这个司法解释作出新的规定。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诈骗罪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根据刑法第2l0条第2款的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成立诈骗罪。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塑造转型升级新动力。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绿色发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三)智能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一)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 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水平,鼓励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向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方向发展。推进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研发设计环节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研发设计模式。加快船舶、汽车、飞机等行业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系统的综合集成,完善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完善服装、家具、玩具等行业个性化设计体系,建立和普及用户广泛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围绕推动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产品的高端化,逐步深化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提升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二)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 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

  以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加快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电子、能源、国防工业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纺织、造纸、医药等行业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推动食品、药品行业建立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系统,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三)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 加快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系

  继续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推进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适应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以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为重点,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深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以支撑企业国际化经营为重点,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跨国运营平台建设,建立全球协同的研发设计、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四)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和安全生产水平

  加快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连续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快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建设一批区域能效中心,完善面向重点用能企业和地区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的生产、储运、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围绕危险作业场所的安全风险评估、多层防护、人机隔离、远程遥控、监测报警、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和处置等方面,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安全生产新模式。

  (五)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加快研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系统。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

  (六)推动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

  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支持工业设计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资源共享。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引导和支持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发展。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在提高网络采购和销售水平、扩大网络营销覆盖率基础上,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展。加快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在大宗工业品物流、工业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物品管理的精准化水平。

  促进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围绕提高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项目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集成、设施维护和管理运维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适应制造业营销体系变革的新趋势,以信息化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提高融资租赁服务水平提升,加快建立高效、便捷、安全的融资租赁体系。

  (七)提升信息产业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 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围绕汽车、飞机、船舶、机械、家电、电力等行业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间的协同创新,加快汽车电子、航空电子、船舶电子、机床电子、信息家电、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智能玩具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转型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培育工业软件。面向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强需求牵引,整合产学研用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提高国产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和规范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信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推动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积极推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外包,支持信息化外包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鼓励管理咨询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服务,规范信息服务业的招投标行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支持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大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网络设备、智能终端、RFID、传感器以及重要应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立产业发展联盟,培育综合集成服务能力。

  (八)提高行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强标准化基础工作

  加快推动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信息共享,推进业务协同。加强行业信息发布。围绕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的深化应用和信息技术成果普及、产业化重大专项、应用示范项目、信息化重大工程等工作,开展相关应用标准的调查、复审、修订,组织开展示范、宣贯和推广工作。抓紧制定和完善云计算、工业电子、物联网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等领域相关标准。

  四、主要措施

  (一)创新“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

  建立和推广实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快建立第三方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开展自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完善中央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健全企业信息化领导机构,建立职责清晰、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企业信息化推进机制。鼓励各地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建立信息化评级和考核体系,引导各地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研究建立和推广企业信息化规划、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后评估方法和考核机制。建立定期沟通、协调行动的部门间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战略对话机制。

  (二)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力度

  发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电子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现有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加大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财政支持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引导和扶植,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鼓励银行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方式,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融资业务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建立信息技术应用项目融资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给予支持。

  (三)组织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工作

  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示范。组织开展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题的巡回推广活动,大力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通过媒体、网上展示和博览会等形式扩大推广范围和深度。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鼓励和支持地方树立示范企业、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四)加快发展和完善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研究组织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和发展集信息化规划、咨询设计、项目实施、系统运维和专业培训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业。建设一批“两化”融合服务产业中心和园区。发展和完善一批面向工业行业的低成本、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示范工程,提升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水平。开展“两化”融合带动国产软硬件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健全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产业聚集区和园区智能化发展水平。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

  组织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培训,组织编写培训系列知识读本,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训资源,建立一批培训和实训基地。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装备制造和信息领域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信息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大力培养各领域的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完善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信息化专业人才。科学修订信息领域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积极推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高技能人才选拔工作。鼓励开展信息技术联合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训和评估认证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相关组织和企业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发布78项石油行业标准

国家经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公 告

二○○二年第32号

 

发布78项石油行业标准

  国家经贸委批准78项石油行业标准,现予发布,自2002年8月1日起实施。

  以上标准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附件:78项石油行业标准名称及编号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ΟΟ二年五月十五日

 

附件:

78项石油行业标准名称及编号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代替标准编号

1
防腐蚀工程经济计算方法 SY/T0042-2002
SYJ42-89

2
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 SY/T0054-2002
SY/T0054-93

3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T0075-2002
SY0075-93

4
钢制储罐内衬环氧玻璃钢技术标准 SY/T0326-2002
   
5
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技术标准 SY/T0413-2002
SY/T4013-95

6
石油天然气金属管道焊接工艺评定 SY/T0452-2002
SY4052-92

7
油气管道钢制对焊管件设计规程 SY/T0518-2002
SY/T0518-92

8
地震检波器 第3部分 涡流式检波器 SY/T5046.3-2002
   
9
地震检波器 第4部分 动圈式加速度检波器 SY/T5046.4-2002
   
10
钻修井用割刀 SY/T5070-2002
SY5070-91

SY5424-91

SY/T5688-95

11
评定井身质量的项目和计算方法 SY/T5088-2002
SY/T5088-93

12
钻井液用磺化褐煤SMC SY/T5092-2002
SY/T5092-93

13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规范 SY/T5127-2002
SY5127-92 SY5279.1-91

SY5279.2-91

SY5279.3-91

SY5156-93

14
石油钻机用离心涡轮液力变距器 SY/T5141-2002
SY/T5141-93

15
岩石中金属元素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 SY/T5161-2002
SY5161-87

16
钻柱转换接头 SY/T5200-2002
SY5200-93

17
岩样的自然伽马能谱分析方法 SY/T5252-2002
SY/T5252-91

SY/T5253-91

18
偏心配水工具 SY/T5275-2002
SY5275-91

19
港口装卸用输油臂 SY/T5298-2002
SY/T5298-91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代替标准编号

20
陆上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质量检查与验收 SY/T5314-2002
SY/T5314-95

21
撞击式井壁取心技术规程 SY/T5326-2002
SY/T5326-93

SY/T5605-93

22
压裂用田菁胶 SY/T5341-2002
SY/T5341-88

23
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 SY/T5358-2002
SY/T 5358-94

24
扩张式封隔器 SY/T5404-2002
SY/T5404-91

25
特殊取心工具 SY/T5414-2002
SY5414-91 SY/T6200-1996

26
石油修井绞车 SY/T5470-2002
SY5470-92

27
石油钻机用绞车 SY/T5532-2002
SY/T5532-92

28
石油钻机用DS系列电磁涡流刹车 SY/T5533-2002
SY/T5533-92

29
原油管道试运投产规范 SY/T5536-2002
SY/T5536-92

30
凝析气藏流体物性分析方法 SY/T5543-2002
SY/T5543-92

31
单螺杆抽油泵 SY/T5549-2002
SY5549-92

32
裸眼井、套管井测井作业技术规程 SY/T5600-2002
SY/T5600-93

SY/T 5606-93

33
电缆输送射孔施工技术规程及质量评定 SY/T5604-2002
SY/T5604-93

34
试油测试工具性能检验技术规程 SY/T5710-2002
SY/T5712-95 SY/T5710-95

35
石油地质岩石名称及颜色代码 SY/T5751-2002
ST/T5751-1995

36
管输原油降凝剂 SY/T5767-2002
ST/T5767-1995 SY/T5887-93

37
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5772-2002
SY/T5772-1995

38
山区地震勘探测量技术规程 SY/T5775-2002
SY/T5775-1995

39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规程 SY/T5783-2002
SY/T5783-93

40
套管整形与密封加固工艺作法 SY/T5790-2002
SY/T5790-93

41
地面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SY/T5819-2002
SY/T5819-93

42
抽油杆扶正器 SY/T5832-2002
SY/T5832-93

43
油水井化学剂解堵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SY/T5849-2002
SY/T5849-93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代替标准编号

44
采气工程劳动定额 SY/T5896-2002
SY/T5896-93

45
输气工程劳动定额 SY/T5897-2002
SY/T5897-93

46
钻井液用聚丙烯酰胺钾盐 SY/T5946-2002
SY/T5946-94

47
石油重力、磁力、电法、地球化学勘探图件 SY/T6055-2002
SY/T6055-94

48
地层岩石热物性参数的测定方法 SY/T6107-2002
SY/T6107-1994

49
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 SY/T6110-2002
SY/T6110-94

50
天然气管道试运投产规范 SY/T6233-2002
SY/T6233-1996

51
油井管全尺寸试验方法 油、套管螺纹上卸扣试验 SY/T6238.2-2002
   
52
石油工业作业场所劳动防护用具配备要求 SY/T6524-2002
   
53
泡沫排水采气推荐作法 SY/T6525-2002
  
54
盐酸与碳酸盐岩动态反应速率测定方法 SY/T6526-2002
  
55
电、声成像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 SY/T6527-2002
  
56
岩样介电常数测量方法 SY/T6528-2002
  
57
原油库固定式消防系统运行规范 SY/T6529-2002
   
58
非腐蚀性气体输送用管线管内涂层 SY/T6530-2002
   
59
油井泵体用直缝电阻焊钢管 SY/T6531-2002
  
60
激发极化仪校准方法 SY/T6532-2002
  
61
稳定试井测试及解释方法 SY/T6533-2002
  
62
双螺杆油气混输泵 SY/T6534-2002
  
63
高压气地下储气井 SY/T6535-2002
  
64
钢质水罐内壁阴极保护技术规范 SY/T6536-2002
  
65
天然气净化厂气体及溶液分析方法 SY/T6537-2002
  
66
配方型选择性脱硫溶剂 SY/T6538-2002
  
67
BOX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SY/T6539-2002
  
68
钻井液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方法 SY/T6540-2002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代替标准编号

69
海上固定平台规划、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荷载抗力系数设计法(增补1) SY/T10009-2002
SY/T10009-1996

70
海洋石油工程制图规范 SY/T10028-2002
   
71
海上固定平台规划、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工作应力设计法(增补1) SY/T10030-2002
SY/T10030-2000

72
海底管道系统规范 SY/T10037-2002
SY/T4804-92

73
海上固定平台直升机场规划、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 SY/T10038-2002
SY/T4806-92

74
浮式结构物定位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推荐作法 SY/T10040-2002
   
75
石油设施电气设备安装一级一类和二类区域划分的推荐作法 SY/T10041-2002
SY/T4811-92

76
海上生产平台管道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推荐作法 SY/T10042-2002
SY/T4809-92

77
泄压和减压系统指南 SY/T10043-2002
SY/T4812-92

78
炼油厂压力泄放装置的尺寸确定、选择和安装的推荐作法 SY/T10044-2002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